家族性热性惊厥是小儿常见病,遗传倾向显著而方式复杂。通过定位候选策略我们已将其定位于19p13.3,但尚未找到致病基因。共同祖先(IBD)以及基于该原理的受累同胞对(ASP)和受累亲属对(APM)连锁分析属非参数分析,适用于筛选家族性热性惊厥基因。为尽快找到致病基因,需要在许多位点上同时进行ASP/APM分析,而检测SNPs的Affymatrix芯片具备强大的并行分析有此能力。我们设想将ASP/APM分析与检测SNPs的基因芯片技术相结合,通过收集少数受累亲属对和近亲婚配的家系样本,用检测人染色体的SNPs芯片和神经兴奋性相关基因的两级芯片,全面扫描人类基因组,筛选出与FC关联者,同时以LOD连锁分析、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单倍型相对风险检验(HHR)和突变筛查等方法进一步确认,并用更多的家系做相关分析,迅速找到致病或相关基因,明确其功能、病理发生和相互作用机制。
我们通过与美国UCLA芯片中心的合作,将传统的IBD原理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应用SNP芯片,利用我们现有的大量包含受累亲属对的热性惊厥家系,全面扫描分布在整个人类基因组上的500000个SNPs。我们对收集到的一个大家系用SNP芯片进行了杂交筛选,结果显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19号染色体的新染色体定位- - 15q。在此区域内发现存在着一个与前期阶段发现相关的基因(CSNK1G2)同属一个蛋白家族的酪蛋白激酶γ1(CSNK1G1),这增加了两者与家族性热性惊厥存在相关的可能性。同时,我们对新发现的染色体区域,用经典的LOD SCORE连锁分析方法进一步确认芯片法得到的结果的准确性,并在更多家族和散发病例做相关研究和突变分析。但由于仅仅找大一个理想的大家系,新定位的染色体区域包含近200个基因片段,不适合做出候选基因的精确定位。由于家族性热性惊厥属于多基因病,致病基因和相关基因可能有很多。我们新发现的基因很可能在多数家族和散发病例的发病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目前主要内容已经完成。已在国外杂志发表1篇;中华医学杂志发表论文3篇;其它核心期刊3篇,待发表3篇。培养研究生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