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是世界遗产申报、遗产价值评估、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的直接依据,因而一直是近二十年国际遗产学研究的热点,并日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目前,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认知,主要源自欧洲乃至日本遗产学界,鲜有中国的贡献。这一状况与中国积累了丰富的遗产保护思想(如,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状况不符。此外,关于两个理念的已有认识,表现出原真性指导文化遗产、完整性指导自然遗产的明显倾向。这种单项指导关系,对于融自然与文化要素为一体的多数中国遗产地的保护,缺乏切实的指导。本课题通过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的融汇运用,研究中国几个主要遗产类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初步凝练出具有中国遗产特色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要素体系。此外,加强自然遗产、活态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研究。从人与遗产地关系的全新视角考察原真性、完整性,这一视角对中国世界遗产申报中大量涉及的原住民安置问题,极富现实意义。
authenticity;integrity;China practices;world heritage;conservation
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也是世界遗产申报、遗产价值评估、遗产保护和遗产环境整治的直接依据。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遗产保护思想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遗产保护实践,如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落架大修等。但是,当前国际通行的遗产保护原真性和完整性认知,却缺乏来自中国的贡献。这种现状实源于中国加入全球世界遗产事业30年来缺乏具有遗产针对性的有效总结。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和成果不仅旨在揭示基于中国遗产实践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认识,更注重通过考察中国遗产问题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探索现阶段中国遗产保护、利用的原真性新解。 从研究基础上,持续追踪国外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状况,并对重要国际遗产文献进行了翻译、推介。理论思考方面,从原真性、真实性概念辨析的小处着眼,探讨表现在译词选择争鸣之下,中国业界对于遗产保护自身特点的若干根本认识,它们有着与西方遗产保护同中存异的显著特点。中西遗产问题,既有特性又有共性。共性基于遗产修复、保护应该普适的科学原则,特性则表现为中西遗产差异。以《文化遗产地解说与展示宪章》为切人,初步探讨了这两个概念在遗产领域的重要性及宪章中的不足。弥补这一不足,仍需进一步围绕原真性、完整性与解说、展示的内在关系来进行。 从原真性与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方面,探讨中国旅游学界和遗产学界对于遗产及其所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理解——同为可持续,但对于保护要求的严格程度不同。结合实证表明,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所谓“失败”和贵州巴拉河乡村旅游的所谓“成功”,源于不同的评价侧重点。二者对遗产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含义远较此种表象更为深远。 实证研究方面,以圆明园遗址公园内三大主要保护工程,探讨原真性保护与遗址展示的关系。在评价西洋楼景区、含经堂遗址、九州景区总体遗产展示效果不足的基础上,论证了一种更好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研究功能的圆明园遗址分区保护展示设想。此外,对世界文化遗产地龙门石窟进行了必要的研究拓展,从课题预期之初的石窟本体研究,扩展到对龙门乃至唐代洛阳的研究,以遗产点的研究带动遗产区系研究,使得对于龙门石窟遗产价值和原真性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