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肠轴学说,建立wistar大鼠脑膜炎、阳明腑实证发热模型,在初步研究通腑开窍法对脑-肠轴自身脏腑病变发热影响的基础上,复制大鼠三焦肺热证、脾胃湿热证、肾(膀胱湿热证)发热模型,通过研究开窍醒脑法、通腑泄热法对大鼠不同发热模型的解热效应及机制,探讨脑-肠轴在温病发热中的关联性及作用。阐释P物质、NT、CRH、AVP的释放和免疫指标的表达,参与发热脑-肠轴下丘脑和肠道功能紊乱发生的机制。各组动物分别在体温上升期、持续期、下降期处死动物,用放免法检测下丘脑、脊髓、结肠、肺、胃、肾组织、血浆中的P物质、NT、CRH、AVP。流式细胞仪测定IL-4、IFN-γ,肠道屏障功能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回、结肠粘膜Occludin蛋白表达,计算推进率观察大鼠肠道动力。树立发热时脑-肠互动整体观发病机制及治法思想,为临床上治疗温病实证发热兼顾醒脑开窍及通腑泄热的整体观治法提供实验依据。
purgation and resuscitation therapy;regulation of brain-gut axis;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fever;brain-gut peptide;intestinal immune
研究背景及方向中医对发热研究未见有脏腑整体观机制报告。本项目基于脑肠轴学说,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研究解热物质基础,不仅有助于阐释发热机制,而且会加深中医整体观、同证异治、异证同治理论的理解,揭示发热性疾病与脑、肠的关联性。发热是由致热性细胞因子介导机体一系列生理、内分泌、免疫功能激活的综合反应。以神经肽和肠道免疫为切入点,研究脑-肠轴调节机制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在研究大鼠脑-肠轴自身病变发热的基础上,复制上焦肺热证、中焦脾胃湿热证、下焦肾(膀胱湿热证)大鼠发热模型,基于脑-肠轴学说研究开窍醒脑法(醒脑静注射液)、通腑泄热法(大承气汤)对大鼠不同发热模型的效应及干预机制,阐释脑-肠轴调控温病发热机理及脑肠肽和免疫指标在温病发热中的关联性及作用。研究结果醒脑开窍法、通腑泄热法通过脑-肠轴干预发挥解热效应及对脑肠本身病变发热、三焦不同部位的发热都有退热效应;通过分析下丘脑、肠道CRH、AVP变化,揭示了脑与肠道神经肽参与体温的正负调节机制;通过分析P物质、NT在下丘脑、肠道的表达,认为脑肠肽在发热时为脑-肠轴的物质基础之一;通过分析回结肠粘膜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的表达,认为肠道屏障功能及机体免疫参与脑-肠轴发热的机制。关键数据及科学意义脑肠自身病变及三焦肺、胃、膀胱证发热模型,各实验与模型组比较,均能明显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减少各组织及血浆中CRH、SP 含量,增加AVP、NT 含量,降低细胞因子IFN-γ/IL-4 比值,增强Occludin 蛋白表达活性,增大小肠推进率。开窍法对肠道功能有影响,而通腑法退热的机理可能通过脑肠互动的物质基础脑肠肽发挥作用。因此,温病发热与脑-肠轴调控有相关性。揭示了脑-肠轴物质基础神经肽在温病发热中的作用,感染导致的CRH、AVP、P物质、NT的释放和免疫指标的表达,参与下丘脑和肠道运动功能紊乱的发生。提出温病发热治疗的组方思想为脑肠同治,即开窍、通腑治法不仅可干预脑肠本身,而对脑肠病变以外脏腑发热也可干预的治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