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型经济和工业化过程并存的国情出发,提出保证金融安全的国际储备结构优化模型体系和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策略。国际储备配置分两层进行。第一层,在分析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基础上提出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和主权财富基金的配置比例,为此提出基于跳扩散过程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和黄金-美元的季节性协整分析。第二层,在流动性与收益性匹配的原则下,建立短期套期保值模型和基于安全第一准则的长期外汇储备的多币种资产配置模型,包括主权国债、欧洲美元债券、美国市政债券基金和新兴市场基金,适度使用包括人民币指数产品在内的衍生工具;建立主权财富基金在能源、资源、金融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领域的配置模型,探讨部分公募和持股相关上市公司的运行模式;研究在黄金储备中增加衍生品的方式。然后联接上述两层模型进行动态系统仿真,进而检验并修正相关模型。最后,系统形成长短期结合的资产配置和动态风险管理策略,服务于国际储备结构优化战略目标。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global asset allocation;Sovereign Wealth Fund;strategic investment;dynamic allocation
课题组合作研究,从国家外汇储备的币种选择和国际资产配置两个方面达到预期目标,在指导思想、投资理念与策略、配置模型与风险管理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创新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高水平国际杂志15篇,国内权威杂志45篇;设计国际资产配置系统框架,为软件开发奠定了基础。主要创新点有 1.提出国际投资战略性属性。形成了国际资产配置的“四项原则”战略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构建了大国经济体外汇储备与主权财富基金的跨期优化配置模型,提出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与调整策略;从战略价值的角度分析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方向,提出发展旨在对冲国内经济风险的战略型主权财富基金的思路。 2.构建了一个国际储备在流动性储备资产和风险资产之间战略配置的随机优化框架,提出行业最优配置方法与通胀风险对冲策略。 3.通过构建广义视角的FAVAR分析框架,在短期与长期的结合上厘清了影响大宗商品波动的实需因素和投机因素,论证了金融危机后国际铜期货和大豆期货市场在外部冲击情形下信息传导的新规律,解释了“中国因素”的作用。 4.构建了刻画贸易需求因素和经济周期因素的“三国两币种”模型,提出了兼顾长期贸易趋势和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币种结构动态调整策略;探讨了贸易伙伴国之间经济周期同步性对于短期调整策略的影响机理。建立贸易需求不确定情景下的最优外汇备付资金库存模型,提炼了央行间货币互换规模的主要决策因素。 5.建立了国际资产配置与风险控制的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方法(MSSP),提出多币种人民币外汇期权套保的MSSP模型、多币种权益资产配置与风险控制的动态调整的MSSP模型。实现了全方位套保期权敏感度控制、多币种权益资产套保、标的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同步实现的整体方案。 6.在中短期国际投资方面,提出滚动套保和交叉套保策略。提出一种衡量日内收益-下偏风险均衡的套保绩效指标IRDR,形成相应的动态套保模型,利用高频数据构建基于预测的异阶滞后向量跳跃回归动态套保模型。 7.建立了海外直接投资(ODI)与母国经济发展特征相联系的投资路径模型,提炼ODI发展的推动和阻碍因素,发现中国ODI布局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的显著差异;在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建立ODI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模型,以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揭示O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深入挖掘溢出效应发生的具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