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性造成的市场失灵,信息透明化、责任追溯及相关的激励机制是矫正这种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 本项目以北京、上海、深圳等"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三绿工程"试点城市近三年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实践为主要调查对象,首先对现有的食品信息追踪手段按照其作用机理进行分类,然后选择典型案例,调查比较各类信息追踪手段的成本与激励效果,从中归纳食品标示与追踪制度建设中一些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食品安全追踪管理制度方案。这对于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低,政府监管效果甚微,在国际上纷纷提出建立可追踪系统来控制食品风险的形势下,需要探讨如何在中国建立可追踪系统。同时,食品质量安全属于信用品,导致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需要研究如何在中国制度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和制度工具,设计信用品治理机制。本项目以蔬菜为例,并选取深圳嘉农公司的"公司+农户"模式,设计并实施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可追踪系统,同时得出了以下初步结论可追踪系统的开发设计应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实施可追踪系统的动力来源于政府监管和市场对质量的需求;我国可追踪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提供事后的责任追溯和延迟产权,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识别了嘉农公司模式中的产权配置与知识利用模式;蔬菜供应链的一体化程度越高,保障的质量安全水平越高;我国目前的蔬菜安全管理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取消政府大部分监管,蔬菜安全水平不会显著下降。进而,我们设计了通过对社会分散质量信息的管理、建立多层次信誉机制、管理我国食品安全的制度框架。本项目价值在于,通过案例发现了可追踪系统设计与实施的一些规律,初步发现了蔬菜质量安全运作的基本逻辑,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的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