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再生水中隐孢子虫的风险分析及其去除方法研究
  • 项目名称:再生水中隐孢子虫的风险分析及其去除方法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20477021
  • 申请代码:B07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5-01-01-2007-12-31
  • 项目负责人:胡洪营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清华大学
  • 批准年度:2004
中文摘要:

城市污水中较高密度的隐孢子虫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安全性构成了极大威胁,目前再生水中的隐孢子虫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因此,分析再生水中隐孢子虫的致病风险和研究其去除方法,对提高再生水的安全性、增强公众信心、促进我国污水再生利用事业的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建立隐孢子虫的密度和活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城市污水中隐孢子虫的污染现状及其在污水再生过程中的去除效率和消毒效果进行研究,对再生水中的隐孢子虫进行风险评价。同时,考查环境因素对城市污水中隐孢子虫分布、存活和迁移规律的影响,比较常用消毒剂对隐孢子虫的灭活作用,研究各种污水再生工艺组合和运行参数对隐孢子虫的去除效率,最终提出再生水中隐孢子虫的去除和消毒方案,为科学解决再生水中的隐孢子虫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

结论摘要: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关键是水质安全保障问题,其中,再生水中的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和贾第鞭毛虫(Giardia)(以下简称"两虫")导致的微生物安全问题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城市污水中较高密度的两虫对污水再生利用的微生物安全性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因此,分析再生水中两虫的致病风险和研究其去除方法对保障再生水的水质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城市污水中两虫的污染现状及其在污水再生过程中的去除规律,评价再生水回用的健康风险,并提出再生水中两虫的去除工艺,为科学解决再生水中的两虫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项目建立了再生水两虫的密度和活性分析方法;率先系统研究了我国城市污水及再生水中的两虫污染状况;系统考察了絮凝剂种类、投加量、pH和温度等操作条件对两虫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絮凝处理工艺去除两虫适宜的操作条件;研究了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中两虫和其他病原指示微生物的浓度水平和去除特性,以及两虫和病原指示微生物(粪大肠杆菌、SC噬菌体、F噬菌体等)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了再生水储存过程中病原指示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再生水回用的两虫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6
  • 4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胡洪营的项目
期刊论文 68 会议论文 30 专利 3 著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