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视觉识别中类别信息早期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 项目名称:视觉识别中类别信息早期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970892
  • 申请代码:C0901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张庆林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西南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人类能对视觉刺激的类别信息进行快速加工,从而较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一般地,视觉刺激识别的早期均会诱发一个明显的负成分(Recognition Potential,RP)。但目前有关RP的解释却存在不同的观点,如视知觉分析过程和语义加工观点等。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推断RP可能反映了刺激的早期类别信息加工过程,该过程是一种粗略的分类方式,它使人们都能够快速区分不同类别的刺激。类别信息是后天的习得,它使人们在头脑中建立起对应不同的模式的类别表征。基于该假设,本研究试图以RP的理论分歧为切入点,采用ERP和fMRI技术,通过一系列研究揭示类别信息早期加工的脑内时程特点和大脑激活情况。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首先探讨类别信息早期加工的存在及其脑机制;其次深入揭示早期ERP成分所反映的类别信息早期加工的本质;随后尝试证明类别信息早期加工是人类通过长期学习而获得的一种快速识别视觉刺激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

结论摘要:

视觉早期加工可能反映了刺激的早期类别信息加工过程,该过程是一种粗略的分类方式,它使人们都能够快速区分不同类别的刺激。类别信息是后天的习得,它使人们在头脑中建立起对应不同的模式的类别表征。项目以此为切入点,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和核磁共振呈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深入地分析了类别信息早期加工的脑内时程特点和大脑激活情况。研究记录了被试在看到不同语言时早期知觉过程并初步证实100-200ms左右时间窗口类别特征早期加工的存在以及这一认知加工的目标导向性;研究还比较了新语言学习前后变化证明了学习对新刺激类别加工的影响;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类别特异加工区域的存在,更重要的发现是人脑对偏好类别或对人类社会生存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的加工有着特殊的加工模式,其加工方式更为灵活。这些结果基本支持了项目的最初假设。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4
  • 0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8 会议论文 7 著作 1
张庆林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