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脾切除对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HBV DNA定量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脾切除对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HBV DNA定量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901268
  • 申请代码:H19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黄娜
  • 负责人职称:研究实习员
  • 依托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乙肝病毒感染至今仍是世界性医学难题。本课题组前期临床观察发现,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患者脾切除后外周血HBV DNA定量显著减少,但机制不明。本课题拟以60例乙肝肝硬化PH脾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脾切除前、后(1w.2w.1m.3m.6m)外周血,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及HBV cccDNA水平,采用细胞因子芯片、流式细胞仪、ELISA及免疫比浊法等技术检测细胞因子差异表达、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指标变化;收集手术切除的脾脏和肝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荧光定量PCR进行HBV定位、HBV DNA定量。通过对差异表达细胞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HBV复制高度相关的细胞因子,再将其以不同浓度分别作用于HepG2.2.15细胞,观察其对HBV复制的影响。旨在探讨脾脏对乙肝患者HBV DNA定量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上探索防治乙肝的新理念或/和新方法提供线索。

结论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至今仍是世界性医学难题。课题组前期临床观察发现,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后外周血中的HBV DNA定量显著减少,但其机制不明。本课题以乙肝肝硬化PH脾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脾切除前、后不同时期(1w、2w、3m以上)外周血,采用RayBio Human Cytokine Antibody Array G Series 4000芯片检测脾切除前后不同时期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差异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定量水平的变化;收集手术切除的脾脏和肝组织,采用免疫组化、电镜观察进行HBV定位等。芯片结果显示,脾切除前后组外周血细胞因子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表达呈显著性差异;在274个细胞因子中,脾切除后组与脾切除前组相比,共有30个细胞因子表达呈现显著性差异,表达上调的细胞因子共有18个,其中包括与神经元生长发育、骨髓造血、胸腺活化、血小板生成有关的细胞因子如BDNF、EGF、TARC、PDGF等,与抑制促炎因子产生、刺激T、B等细胞增殖相关的细胞因子如IL-13、IL-15、IL-7等,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及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如?-IG-H3、XEDAR、MCP-2等,这些因子上调,主要与脾切除后伤口愈合、组织重建等有关;表达下调的12个细胞因子中,其中β2-M和DKK-3显著下调,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如VCAM-1、NCAM-1、L-Selectin、CCL14?和Eotaxin-2等与炎症细胞募集、细胞黏附相关,这些因子的下调表明脾切除后许多炎性递质分泌减少,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减弱,促使肝内炎性细胞侵润及肝细胞损伤程度减轻。流式结果显示,术后组与术前相比,细胞免疫功能大大改善,但和正常对照组相比,仍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主要表现在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减少,但CD4/CD8比值、NK及B细胞比例等无显著性差异。除此之外,术后与术前相比,患者病毒定量有所降低,肝功有一定程度恢复等。这些结果提示,脾切除对肝硬化PH脾亢患者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尽早恢复肝功和纠正脾亢现象,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降低了肝硬化PH脾亢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从细胞因子水平探讨脾脏对乙肝患者病毒定量的调节机制以及门脉高压脾亢脾与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门脉高压脾亢脾的免疫功能紊乱提供一定的线索和理论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黄娜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