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低碳视角下的城市交通可达性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关系定量研究
  • 项目名称:低碳视角下的城市交通可达性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关系定量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001093
  • 申请代码:D0102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祁毅
  • 负责人职称:讲师
  • 依托单位: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低碳交通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小汽车爆炸式地进入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能源消耗、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因此,采用步行、自行车与各种公交等交通方式出行,实现交通低碳化,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以交通可达性分析为基础,通过发展一种面向线状路网与空间面域的可达性空间拓扑分析新方法,以交通碳足迹为标尺,对居民出行方式效率与效应进行测度。研究运用GIS技术,以长三角典型城市为实例,选取影响居民出行方式及路线选择的时间成本、换乘便利性、景观环境等直接因子,及地形地貌、人口分布、路网结构、用地布局等间接因子,构建能准确评估在其影响下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和交通碳足迹的核算模型,得到碳减排综合效益最佳的出行方式、路线,提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本研究将为我国在城市发展中构建完善的低碳交通体系,引导居民出行方式转变,对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与优化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结论摘要:

在本项目开展工作的2011-2013年间,全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增加了约80%,项目关注的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现状发生了巨大但符合预期的变化,使得本项目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项目以低碳视角为价值观,应用社会调查、定量分析和情景模拟方法,以南京市为研究地区,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建成环境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可达性及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进行了因果关系定量分析。研究开展了3项较小规模调查并与其他项目一同联合开展了1项较大规模的调查,共发放问卷约2800人份,其中入户调查近800户(2211人份)。研究首先通过对英国环保部、美国环境保护署、台湾环境保护部等机构提出的碳足迹计算方法进行了收集整理,结合国内相关研究,确定了较为适用于研究区的不同交通方式下碳足迹参数,进一步的,结合研究区平均出行距离,确定了以次为单位的碳排放量核算参数。其次,研究在大量问卷调查支持下,发现驾乘私人汽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慢行交通出行这三大类交通方式下心理可达性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提取了相关主要因子分别是道路状况,(换乘)等候时间,综合环境因素。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达性测度体系,并对影响心理可达性的空间尺度进行了界定,发现慢行交通15-20分钟交通活动范围下上述因素对可达性的认知影响最大。再次,研究将可达性测度结果与交通方式选择进行相关,发现一般城市地区公共交通线路组织对30分钟可达性水平影响最大,但15分钟以内的可达性水平与道路系统组织关系最为密切,通过改善支路的包括路面布置、慢行交通道路连通性、占道经营、树荫遮蔽、交通信号设置等因素在内的慢行交通通行综合环境,能引导更多的人使用慢行交通。最后,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研究开展了情景分析,提出城市路网组织和道路交通建设时,为引导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在机动交通方面,发展和倡导公交出行的同时,需要改善交通体验,在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物理可达性的同时减少降低心理可达性的因素,达到更好的实施效果。研究建立通过数理统计和空间建模,将心理可达性参数与物理可达性计算结果整合,并进行空间相关分析,建立了针对城市交通出行方式决策的专用可达性评价指标,并使该指标可以被定量化测度,完善了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选择决策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研究同时在城市地理层面解释了不同城市路网结构和建成环境下交通出行量(及其带来的碳足迹)的差异及其机制。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9
  • 0
  • 0
  • 0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4 获奖 1 著作 1
期刊论文 15 会议论文 4 著作 2
祁毅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