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促进民族乡村地区城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形成有别于其他产业主导的小城镇,其发展既要保护和利用好原传统形态,又随着保护与开发出现新的形态变化。本课题结合城市形态学、建筑学、地理学等学科,通过建筑、地块、街巷、节点、标志物、边界和建成区域所构成物质形态把民族旅游村落向小城镇演变过程连贯起来,分析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型,以及它们对物质形态变化的空间映射。把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进行关联研究,结合案例地历时性与共时性定性研究,利用GIS和空间句法定性定量分析,归纳小城镇形态演变的过程、特征及类型。把相关影响因素作为一个动态系统综合考虑,分析其演变主次要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结合地方政策的调控研究。 课题拓展当代乡村聚落演变研究,构建本土化村镇形态学初步理论,丰富旅游城镇化理论,为西部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参考。预期成果为核心期刊论文10-12篇,专著1部。
tourism village;tourism small towns;tourism urbanization;morphological evolution;evolution mechanism
旅游促进民族乡村地区城镇化,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形成有别于其他产业主导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本课题结合云南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地不同案例研究云南乡村旅游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 本研究结合9个案例从建筑、地块、街巷、节点、标志物、边界和区域7个方面研究村镇物质形态变化,了解当地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变化情况。利用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从旅游发展、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村镇建设、修缮保护、物质形态等方面,研究非物质形态与物质形态的空间映射和关联性。旅游介入后村镇空间规模增大,出现空间分异,形成游客活动空间和居民活动空间两大社会空间,而一些村镇出现空心化现象。 村落向小城镇演变都经历了从自组织发展到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共同推动的过程。会发生渐变型、突变型、恢复型、稳定型四种变化类型中的某1种或其中2-3种的组合,使得村镇空间形态呈现出“村落——区域村落、村落——小城镇、村落——区域性村落——小城镇、村落——城中村”四种空间演变模式。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转型、利益相关者、空间生产机制、单体建筑转型等因素都会影响村镇形态演变,但本质是各利益相关者对利益的角逐而产生。利益是一个隐性因素,村落向小城镇变化过程中的主要显性因素为政府(编制规划、政策与管理)、旅游企业、社区居民(人口、生产生活方式)、游客等,其中政府已经成为影响村镇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政府规划、政策与管理。 旅游小城镇演变的建成区面积增加,空间城镇化进度超过了人口和经济城镇化。小城镇核心区变化较明显,但小城镇缓冲区和外围房地产发展起来了,同时,地方特性对各地的不同影响导致旅游城镇化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并出现了传统民居向旅游民居的转型。课题组通过综合研究、国内外案例借鉴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从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保护与发展等方面提出旅游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相关调控机制。 结合本课题,发表SSCI论文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1篇,国内一般刊物发表论文6篇,培养毕业了15名硕士,为地方政府编制了5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成果的科学意义在于拓展了我国传统村镇研究,丰富了形态学与云南村镇结合的研究,通过云南实证研究弥补了学界对丽江、大理、西双版纳村落向小城镇演变机制的研究,为地方政府部门制定村镇保护与开发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及建设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