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热利湿、清热解毒和补肾阳中药为研究对象,与药理学相结合,开展活性物质发现、结构修饰、构效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为揭示中药活性物质基础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从泽泻中发现原萜烷三萜具抗HBV活性,合成154个衍生物,新发现41个活性物质。1个毒性低、药代特性好的物质作用于HBV C/PreC和X基因启动子,能抑制DHBV且停药后不反弹;从青叶胆中发现5类具抗HBV活性的新骨架并探讨了其生源途径;还发现4类生物碱和喹啉酮有抗HBV活性。从仙茅中发现新作用机制的抗抑郁活性物质,完成其作为1类新药临床前全部研究,正申报临床。从大青叶等10种中药中发现新骨架双吲哚生物碱和3类物质有抗HIV-1活性。主持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重大新药创制和863专题等;从20余种中草药中获得500多个化合物,其中6类新骨架和100余个新物质;发表论文106篇,SCI论文54篇;申请国内、国际专利25项。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ti-HBV activity;Anti-depressive activity;Orcinoside;Clinical trials
完成17种植物(14种獐牙菜属植物,1种近缘植物椭圆叶花锚,2种茵陈植物)的抗HBV活性成分研究,共从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620余个,其中新化合物120个,发现活性成分80余个;对首次发现具有抗HBV活性的告达亭、甘草次酸、雪胆甲素、原人参二醇、原人参三醇、穿心莲内酯、红白金花内酯、对羟基苯乙酮、喹啉酮和喹啉类等进行结构修饰合成衍生物493个,发现高活性成分50余个。对3个主要活性化合物进行了作用机制研究;对8种獐牙菜属植物进行生药学研究,建立了西南獐牙菜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1项抗HBV活性化合物专利以80万转让给制药企业。建立了抗精神疾病相关的9个G蛋白偶联受体体外细胞筛选模型,完成8种中药(川赤芍、牡丹皮、柴胡、远志、合欢花、川楝子、香附、仙茅)的活性研究,共从中分离得到单体成分约300个,其中新化合物35个,发现活性成分12个。合成托品醇和薄荷醇衍生物65个,发现活性化合物5个。完成了抗抑郁症I类新药“奥生乐赛特”胶囊对97人的单剂量和多剂量耐受性、人体药代特性以及食物影响的I期临床试验,揭示其人体耐受性好,生物利用度高,无明显人体毒副作用。目前正在9个省市10家医院进行II期临床试验。本项目共发表研究论文39篇,其中SCI论文30篇。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项,申请专利5项。其中1项PCT专利获得36国家和地区授权。期间承担2项重大新药创制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获得资助996万。项目主持人陈纪军获得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和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奖励。项目申请人陈纪军作为副主编出版《中药资源化学》教材1部,66万字。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4人,1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3人次获朱李月华优秀博士奖;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2人;期间课题组1人晋升为副研究员,1人晋升为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