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临床精神病学和生物精神病学
  • 项目名称:临床精神病学和生物精神病学
  • 项目类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批准号:30825014
  • 申请代码:H0919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9-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张志珺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东南大学
  • 批准年度:2008
中文摘要:

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和精神药物治疗研究,在国际核心刊物上报道了创新性成果围绕精神分裂症核心症状探讨其神经生化和病理机制,如基于神经生化标记创新性发现海马区GABA能神经元亚型选择性缺失及其意义;系统探讨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与干预,推动了临床个体化治疗进程;利用多模态影像探索抑郁障碍神经生物基础和诊断指征,并围绕"抑郁-情景记忆障碍-海马神经再生障碍"从特殊的缺血性脑损伤后抑郁入手系统探讨其机制与功能意义及抗抑郁剂神经保护机制,为其病因和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申请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973项目(课题)和其它部省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著26篇(包括待发表5篇),被引用531次,总影响因子122.517分,创新性研究成果被学术网站报道,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与好评,获2005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和2007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结论摘要:

研究工作取得突出进展 1.以抑郁和痴呆为疾病载体,以“情感与认知障碍神经生物机制与干预”为主攻方向,利用临床患者、离体细胞、模式动物展开多层次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 1)结合多维度认知评估、融合多模态MRI技术和遗传影像策略探寻抑郁与认知障碍神经生物特征与早期诊断标记(1)证实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海马情节记忆持续性损害和后扣带回功能连接损害是有效预测病情进展的生物标记;ACE、GSK-3β和IL-1β基因多态性均影响静息态脑功能;tau 蛋白代谢通路基因通过“小脑-基底节-前额”环路影响脑功能。(2)证实首发恢复期老年抑郁(rLOD)患者额-顶-枕神经环路异常及APOEε4等位基因是rLOD认知损害、向AD转化的神经基础。(3)证实aMCI和rLOD内在关联机制,揭示情感和记忆损害神经环路的“共病”基础。(4)证实早期负性应激鼠海马功能代谢紊乱和情绪加工神经环路敏感化,并早于海马体积异常,抗抑郁剂可部分逆转;完成5XFAD 基因敲除“痴呆”小鼠长时程、多时间点行为学评估和多模态MRI扫描,以期阐明AD 早期神经环路病理机制。 2)抑郁与认知损害海马神经再生障碍分子机制探讨 (1)证实5-HTR1A通过细胞内PKCζ-MEK-ERK1/2-CREB通路参与氟西汀促进海马NPCs增殖、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抑制凋亡。(2)证实TREK-1是氟西汀缓解糖皮质激素抑制海马NPCs增殖的重要调控因子;TREK-1基因与蛋白在拟PSD大鼠海马各亚区和前额高表达,参与阻滞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NPCs增殖,并可被艾司西酞普兰逆转。(3)筛选特异性TREK-1阻滞剂,证实阻滞TERK-1发挥抗抑郁作用、TERK-1与5-HTR1A协同抗抑郁分子机制。 3)抗抑郁剂治疗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选择疾病或治疗效应相关208候选基因768SNPs位点,利用高通量基因芯片分型,分析基因与环境及其相互作用对抗抑郁剂疗效影响,证实编码蛋白激酶C的PRKCZ基因的功能意义,发现CRHR1基因rs28364032GG基因型与抗抑郁剂疗效负相关并调控相关蛋白表达。 2. 获奖及人才培养情况研究期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共发表SCI论著32篇;指导博士毕业生13名(2名与美方联合培养),其中省优博士论文2名,省医学重点人才4名,破格正、副教授各2名,博导2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7
  • 0
  • 0
  • 23
  • 5
相关项目
张志珺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