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将以豚鼠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形态学和分子生物等技术研究1)舒张血管肽CGRP对豚鼠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膜电位的作用及其胞内作用机制;2)内耳毒性药物,如氯氨铂对内耳螺旋动脉平滑肌膜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3)探索CGRP是否能够减轻耳毒性药物氯氨铂的毒性作用及可能的机制。通过上述研究探索舒血管肽CGRP对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及胞内机制,阐明耳毒性药物氯氨铂改变内耳微循环引发相应内耳疾病的可能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CGRP防治内耳毒性药物毒性作用的可能途径和机制。此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耳毒性药物的作用机制,对内耳疾病(如药物性耳聋、耳鸣、突发性耳聋、美尼尔氏综合征、老年性耳聋等疾病)的深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并为临床开展防治耳毒性药物毒性作用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内耳毒性药物提供有意义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是以豚鼠耳蜗螺旋动脉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理和病理生理特性,所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耳蜗螺旋动脉的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在0.3~0.5 mm的范围内,同类细胞之间有很好的通讯联系(可能为缝隙连接的作用),能很好的保持功能的协同和一致,血管壁异类细胞则不同。2)豚鼠不同部位微动脉平滑肌细胞在缝隙连接耦联力和电流密度等电生理特性存在差异。电流密度和缝隙连接缝隙连接耦联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小脑前下动脉>肠系膜动脉>耳蜗螺旋动脉。3)在豚鼠小脑前下动脉、肠系膜动脉和耳蜗螺旋动脉上,急性缺氧可能通过激活平滑肌细胞大电导Ca2+ 激活K+通道,引起K+外向电流,舒张血管,从而保障脑部、肠道和耳蜗的血流供应。同时通过抑制细胞间缝隙连接使急性缺氧造成的伤害限制在局部。4)冠状动脉和耳蜗螺旋动脉细胞静息电位呈双峰分布,高K+和ACh在不同静息电位水平反应形式不同,这种独特的静息电位分布通过激活或失活Kir介导。而肠系膜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静息电位呈单峰分布;5)2-APB和DPBA对血管微动脉细胞间缝隙连接通道的阻断作用大约是18-βGA的一半,同样,2-APB和DPBA对平滑肌细胞上KDR电流的抑制作用也大约是18 βGA的一半。2-APB、DPBA对细胞间缝隙连接的阻断作用在三种血管微动脉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三种血管微动脉的缝隙连接具有种属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