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小肠靶向pH敏感型羧甲基壳聚糖/阿拉伯胶复凝聚体系的构建及传输性能研究
  • 项目名称:小肠靶向pH敏感型羧甲基壳聚糖/阿拉伯胶复凝聚体系的构建及传输性能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1101391
  • 申请代码:C2004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肖军霞
  • 依托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功能性因子的结构和活性极易在胃部被破坏,这极大的影响了其体内功效。微胶囊化是提高敏感成分稳定性和实现靶向释放的最好方法之一,其中复凝聚法是实现肠道靶向释放的重要手段。本项目以不同取代部位及不同取代度且带正电荷的羧甲基壳聚糖和阿拉伯胶形成复凝聚体系,通过分析复凝聚相在模拟胃肠液中的溶胀性,筛选出在模拟胃液中溶胀度低,但在模拟小肠液中溶胀度高的为pH敏感型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牛血清白蛋白(BSA) 为模式芯材制备微胶囊,通过大鼠胃肠道内容物稀释液试验结合SDS-PAGE电泳和园二色谱技术,筛选出在胃部BSA释放率低且结构保持完好,但在小肠液中壁材溶胀度和BSA释放率高的体系为小肠靶向pH敏感型复凝聚体系,并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对其包埋产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芯材在小肠的靶向释放性能进行研究。本项目对于开发功能性因子的新型传输体系及促进功能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摘要:

针对敏感成分极易在胃液中被破坏的问题,本项目以阿拉伯胶(GA)和羧甲基壳聚糖为聚阴、阳离子,通过复凝聚反应构建了一个pH敏感性体系,并以BSA为模式芯材研究了该体系在肠道靶向传输中的性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制备了不同取代度的O-羧甲基壳聚糖(O-CM-chitosan)和N,O-羧甲基壳聚糖(N,O-CM-chitosan),以复凝聚相产率为指标,发现在pH3.0-3.5、质量比(RGA/ CM-chitosan)3-5、没有盐离子时这些衍生物与GA的复凝聚反应最强。其次,对不同pH下制备的复凝聚相进行了表征。FTIR分析表明复凝聚相是通过GA的-COO-与CM-chitosan的-NH3+之间的静电作用结合形成。DSC分析证实了复凝聚相中静电相互作用的存在。流变学研究表明,低pH下制备的复凝聚相表现出液体的粘性特征,而高pH下的复凝聚相则表现出了固体的弹性特征。SEM分析证实了反应pH对复凝聚相的微观结构有重要影响。然后,根据在模拟胃肠液中的溶胀性对复凝聚体系进行了筛选。以黏度为500mPa?S的壳聚糖制备的取代度为0.35的O-CM-chitosan与GA形成的复凝聚体系具有期望的pH敏感性。采用0.05%的京尼平交联该体系6h后,其在模拟胃液(pH1.2)中溶胀率显著降低,但在模拟小肠液中溶胀率较高。DSC、SEM分析发现,交联复凝聚相的热稳定性明显增加,网络结构的孔径明显变小。最后,在不同pH(3.0、4.5、6.0)下制备了BSA微胶囊,并比较了微胶囊在模拟胃肠液及大鼠胃肠道内容物稀释液中的释放率,确定了小肠靶向传输体系构建条件将含2%Span的大豆油与10%BSA水溶液以4:1混合,乳化得到W/O乳状液;再与GA以1:4混合(GA终浓度4%),乳化得到W/O/W乳状液;再与1%的O-CM-chitosan等体积混合,调节pH至3.0,35℃、200r/min搅拌15min得到BSA微胶囊;最后用0.05%京尼平交联6h。该微胶囊在大鼠胃内容物稀释液中浸泡3h后BSA的释放率仅为32.77%,但是转移至小肠和结肠内容物稀释液后,BSA的累积释放率达到了75.95%,表明肠道靶向pH敏感型复凝聚体系构建成功。本项目目前已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源期刊6篇,EI源期刊3篇,获授权专利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4人。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1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肖军霞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