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不同单倍型鸡体内MHC I类和II类基因差异表达影响MD致病性的分子机制
  • 项目名称:不同单倍型鸡体内MHC I类和II类基因差异表达影响MD致病性的分子机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1101800
  • 申请代码:C1803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韩凌霞
  • 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鸡马立克氏病(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肿瘤性疾病,其致病性与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的多态性有关,但与MHC I类和II 类基因的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MHC B2单倍型和B19单倍型鸡群感染MDV超强毒株,在感染后不同时间采集脾脏、胸腺和法氏囊等主要免疫器官,通过称量各脏器的相对增重、利用荧光定量PCR测定脾脏的病毒载量、组织病理学检测等,分析其致病性。建立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鸡脾内MHC I类基因BF1、BF2以及MHC II类基因BLB1、BLB2的mRNA表达量;制备和亲和纯化鸡上述2类基因的兔多抗血清,利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4个基因的差异表达。经过统计学分析,深入研究在感染MDV后不同阶段,鸡体内MHC I、II类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优势表达基因及其动态变化,以及与MD致病性的相关性,探索MD致病的MHC相关分子机制。

结论摘要:

鸡的组织相容性起源于鸡血型的研究,导致移植排斥的MHC I类分子基因和红细胞抗原基因位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因此鸡的血型鉴定、MHC核心区域单倍体型(B复合体)和免疫应答及鸡抗病免疫遗传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无特定病原体(SPF)鸡BW/G1、BW/G2、BW/G3、BW/G5、BW/G6和BW/G7等6个品系,分别具有与鸡马立克氏病(MD)敏感性有差异的B13、B15、B2、B5、B19和B21 等B复合体型分子遗传特征。本研究首先利用参照国际通用的方法,分别以各品系鸡的红细胞为免疫原,高频免疫其它品系鸡,制备了高效价的同种异型抗血清。红细胞凝集试验结果表明BW/G(n)鸡互相之间具有凝集活性,而同品系内个体间不发生凝集。该结果为BW/G(n)鸡的MHC单倍体纯合提供了血清学依据,为下一步研究保障了实验动物材料。  MHC I类分子在所有有核细胞表达,结合并递呈内源性抗原肽给CD8+ T细胞, MHC II类分子主要在抗原递呈细胞表面表达,结合并递呈外源性抗原肽给CD 4+ T细胞。为了进一步揭示不同淋巴细胞中MHC I类分子和II类分子的表达水平受MD感染的影响,利用MDV Md5株感染G3系(B2单倍型,抗性较强)和G7系(B19单倍型,致病性较强)雏鸡。结果表明,在21天的实验期内,G7鸡群的MDV meq基因平均拷贝数高于G3系,且病毒复制更快,更早从呼吸系统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脾脏;编码MHC I类分子的优势表达的BF2基因在G3系中下调而在易感鸡G7系中上调;MHC II类分子重链编码基因BLB主要在脾脏中的B细胞中表达,表达受抑制;在法氏囊中,BF1基因仅在G7系中表达上调,而BF2基因在两系中的表达全部上调。结果表明,MD感染能同时影响鸡免疫器官中T、B淋巴细胞对MHC I类分子和II类分子的转录,抗性较强的品系抑制MHC I类分子的转录,但在法氏囊中却表达量上升,反映出不同淋巴细胞的组织和时间特异性。  MD是已知与鸡B复合体型最密切的致瘤性病毒病,自然条件下通过呼吸系统感染。为了利于比较IL-18 和IL-10的表达水平,分别建立了鸡IL-18 和IL-10的真核表达系以及单克隆抗体,并能检测到脾脏中的表达含量,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免疫应答差异提供了检测试剂。本研究利用我国唯一自主培育的MHC单倍型鸡,首次详细分析比较了对MD抗性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4
  • 3
  • 0
  • 0
  • 0
相关项目
韩凌霞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