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是一组病因异源的以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既往的研究主要将抑郁障碍作为一个疾病单元,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不高,甚至结果相互矛盾,这导致无法将研究结果作为生物学标记引入临床工作,也无法去甄别在抑郁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及交互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分年龄层纳入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20-60岁首发抑郁障碍患者200例,并与相应的正常对照配对进行回顾性生活事件调查,同时进行精神症状评价;检测与抑郁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和表观遗传;进行头MRI多模态扫描;检测相关的代谢和内分泌指标;对上述指标的进行统计学分析,试图探讨不同年龄发病的抑郁障碍的病因和相应的生物学标记,探讨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在抑郁障碍中的交互作用,为抑郁障碍的临床实验室诊断寻找生物学指标;为防治不同年龄的抑郁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neuroimage;genetic;different age at onset;stress
抑郁障碍病因学可能包括遗传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等,而遗传方式不明确,因此造成疾病复杂性和异质性。本研究对抑郁障碍进行了遗传学、影像学及内分泌代谢的检测三方面研究。本研究共收集265例抑郁症患者和307例年龄、教育、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了3D脑结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和DTI成像扫描,建立了抑郁症的影像学数据库。本研究发现早期遭受童年创伤者可能在先于抑郁障碍发生发展之前即可对大脑灰质结构产生影响,成为抑郁症的风险因素。遗传学研究发现在中国汉族重性抑郁障碍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发现ANK3基因的rs10994359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基于上述分型结果,采用基因影像学研究发现在正常对照组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右侧中央后回等脑区灰质体积比T等位基因纯合子组明显增加,而在病例组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右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下回、右侧枕中回等脑区灰质体积比T等位基因纯合子组明显增加,表明ANK3基因的SNP多态性可能通过对脑结构的影响而与抑郁症有关。同时研究发现,抑郁障碍患者大麻素受体1(CB1)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抑郁障碍患者的CB1-mRNA及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AH)mRNA的表达量分别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中体重和认知障碍因子分相关。将抑郁障碍患者按年龄划分为18-29岁(早发组)和30-44岁(晚发组)以及45-60岁三组。影像学研究首先发现,早发抑郁障碍患者和晚发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特征性的脑白质环路差异,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进一步发现早发抑郁症患者存在左侧杏仁核功能连接改变偏侧化效应,晚发抑郁症患者存在右侧杏仁核功能连接改变偏侧化效应,并且发现不同年龄起病抑郁症患者左/右侧杏仁核与全脑的功能连接也存在差异。通过性别分层,发现女性抑郁症患者P300受多个脑区的共同影响,尤以颞叶、基底神经节的影响较为明显。相关血清蛋白等研究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血清甘油三脂水平低可能间接反映中枢5-羟色胺水平低,血清血脂水平低可能提示抑郁症患者具有自杀观念。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抑郁症的异质性特点,不同年龄起病的患者其病因、神经环路、神经内分泌均可能存在不同,且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而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抑郁症的机制提供了参考。经项目资助共发表相关论文9篇,含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论著3篇,获科技成果奖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