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旨在从垄断势力、竞争强度、研发密度与并购绩效关系上破解并购悖论,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对并购悖论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整合分析;二是运用并购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以及产业组织中竞争强度理论等构建了垄断势力对并购绩效影响和作用途径模型;三是通过企业调查等方式建立了转型经济下国内制造业企业并购数据库,对垄断势力等量表进行了研究,保证了量表信度和效度,并依据超分子结构理论构建了并购绩效方程;在此基础上,运用路径分析和中介作用检验程序对并购复合分类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获取了垄断势力、竞争强度、研发密度等因素对并购绩效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证据。这些研究能够解释某些并购类型的绩效优于其他类型的可能原因,破解并购悖论,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能够回答并购对竞争和创新影响问题,为反垄断监管和金融危机下国内制造业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政策建议。
monopoly power;M&A performance;competitive strength;R&D density;empirical study
本项目计划发表论文10篇,著作1部,构建并购研究数据库,参加6次会议交流;实际发表论文18篇,出版著作1部,初步构建了一定指标构成的并购数据库,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8次;培养研究生27人,博士后1人,出国访问学者1人。因此,已完成了计划任务。本项目论文与著作成果概述1.文献综述在并购成功悖论、协同悖论综述中,发现研究方法不是并购成功悖论的主要成因。在技术并购、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文献综述中,重点关注了技术并购是否能够获取核心技术和提升技术能力问题。系统评述了吸收能力、独占机制、研发边界以及创新,以及它们影响关系的文献,为深入研究指出了方向。 2.理论研究在研究控制权私利视角下并购成功悖论形成机制时,发现无论激励为主还是自利为主的控制权私利均有利于控制权人,因而,控制人控制的企业会积极实施并购;在自利为主的控制权私利下,并购必然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因而主并方并购绩效为负值;以激励为主的控制权私利下,并购并不必然有利于中小股东,提升大小股东共有收益,并保证中小股东得到应有收益份额才有利于改善并购绩效。基于反垄断法视角,构建了垄断势力影响并购绩效竞争强度、研发密度的作用模型。在组织学习理论、关系观等理论基础上,推演出外部学习、独占与创新技术并购边界作用模型。 3.实证研究一是以苏、沪、浙等地的企业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产业升级视角下外部学习、技术并购边界与创新。二是提供了战略机制与现实吸收能力在外部学习、独占与创新技术并购边界作用中存在交互作用的证据。三是发现终极控制人在企业并购中存在支持与掏空行为;随着规模扩张,企业并没有获得规模、范围经济以及垄断势力带来的混合正向效应;相对于政府控制,非政府终极控制人具有较强的掏空能力,和降低规模、范围不经济和无明显的垄断势力的负面影响能力。四是发现,政府干预只对地方国企而不是央企或民企并购发挥作用。对地方亏损国企并购,政府干预是“支持之手”;而对地方盈利国企并购,政府干预是“掠夺之手”。相比于地方亏损国企、央企与民企,地方盈利国企并购中,“大吃小”模式更被看好。五是发现了竞争强度影响并购绩效存在阀值。 4.案例研究一是在诺西并购摩特罗拉无线设备案例基础上,探讨了法律机制有效性条件,联盟中战略机制运用以及跨国并购边界如何确定问题。二是利用海尔集团案例探讨了智力资本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