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城市结构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对交通拥堵的疏解,是一个在西方学术界具有争议而在国内鲜有研究的前沿性课题,本研究以我国城市为案例探索多中心结构作用于通勤交通的效应、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试图为这一命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论据,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同时,尽管我国特大城市交通拥堵严峻,但当前交通政策偏重于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管理,本研究跳出这一就交通论交通的思路,试图从空间结构视角为改善特大城市的交通提供新思路新依据,促进政策的创新。首先梳理关于多中心城市结构与交通关系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在跟踪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凝炼出拟研究的关键论题。接着以实证方法探索我国多中心城市结构与交通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包括多中心结构降低通勤时耗的作用,单中心城市规模扩大与交通拥堵的关系,多中心结构降低通勤时耗的机制和前提条件,以及影响机制运转的因素。最后,整合提炼研究成果上升为理论,并与西方的学说进行比较。
polycentric;commute;megacity;jobs-housing balance;urban spatial structure
多中心城市结构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对交通拥堵的疏解,是一个在西方学术界具有争议而在国内少有研究的前沿性课题。本研究以我国城市为案例探索多中心结构作用于通勤交通的效应、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试图为这一命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论据。同时,尽管我国特大城市交通拥堵严峻,但当前交通政策偏重于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管理,本研究跳出这一就交通论交通的思路,试图从空间结构视角为改善特大城市的交通提供新思路新依据,促进政策创新。 首先,本研究在梳理了多中心城市结构与交通关系的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跟踪分析最新研究动态,提出一个关于多中心结构提高通勤效率的机制假设,即单中心结构下的城市通勤流向为高度向心和离心,加剧交通拥堵;而当单中心结构向理想的多中心结构转型时,一方面,外围居民可以就近在次中心就业,实现职住平衡,另一方面,流向主中心的通勤交通流量会分散,拥堵缓解,通勤速度提升,以上两种效应叠加最终会降低通勤时耗。接着,运用形态多中心的测度方法,确定了上海市范围内的就业中心。通过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和全市域的两次问卷调查,获取了就业中心的通勤数据,并结合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与通勤交通的关系进行了多元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多中心化有助于缩短平均通勤时耗;外围地区交通路况宽松和小汽车通勤比率高是多中心结构降低通勤时耗的主要原因;职住平衡在理论上应该是多中心结构降低通勤时耗的机制之一,但在上海案例中并没有发挥作用。有鉴于此,关于多中心疏解交通的机制深化分析主要从职住均衡角度展开。国外学者对于职住均衡政策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性、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居民通勤的问卷调查获取相关的数据,从总量职住比率、实际职住比率(有就业岗位的居民在本区就业的比重)和职住距离三个角度构建职住均衡指数。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职住均衡有助于减少通勤时耗。本研究还针对部分学者对职住均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质疑进行了回应。由于多中心结构政策是否具有实施价值还取决于多方面绩效的综合权衡,因而本研究还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对多中心结构的绩效作进一步分析,已取得的成果显示,对于特大城市来说,多中心结构在综合绩效方面具有优势。在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运用所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进行政策探讨,对以上海为代表的我国特大城市的空间战略以及次中心城市即新城的发展都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