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鸡生长与免疫抑制综合征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p30蛋白基因研究
  • 项目名称:鸡生长与免疫抑制综合征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p30蛋白基因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972202
  • 申请代码:C1805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刘兴友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鸡生长与免疫抑制综合征(暂定名)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一种新疫病,病原为病毒,鸡群感染后发病率在80%以上,死亡率10%以上,主要以生长抑制和免疫抑制为特征。经过病毒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研究,免疫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证明该病毒为一种新病毒,可归到疱疹病毒科。在此基础上,利用已经测定的UL38等37个基因片段(共约19kb),采用随机PCR结合特异性PCR方法,进一步克隆和测定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比较本病毒与疱疹病毒科其它病毒的遗传关系,分析病毒基因的特性和主要功能。测定毒力蛋白(p30)C、N末端氨基酸序列,推导出DNA序列,克隆p30基因并测序,以pFASTBAC-HTa作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在sf9细中胞表达,提取p30表达蛋白,测定其毒力,进行血清中和试验,确定病毒的毒力基因和抗原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病毒致病机理、弱毒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奠定基础。

结论摘要:

完成全部研究任务,实现预期目标: ①完成鸡生长与免疫抑制综合征病毒ZZ2004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用随机引物RT-PCR克隆ZZ2004毒株基因,获得一段与IBV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的基因,设计引物,RT-PCR,测定全基因组序列。全长为27663nt,A+T含量占61. 74%,528~20434位为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基因,编码ORF1a和ORFlb, 20370~27159位主要编码病毒的S、E、M和N结构蛋白。与12株IBV参考毒株的同源率为86.3%~93.7%;5′-UTR、3′-UTR、 1ab、M及N基因与SAIBK、SC021212的同源性均为最高, S1、S2基因与GD毒株的同源性最高。该毒株S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变异最大,与参考毒株的同源率为73.7%~85.9%,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RRHRR,不同于其他参考毒株的RRF/SRR;遗传进化树分析,ZZ2004株 S1 、S2与GD毒株亲缘关系最近,M与BJ毒株的亲缘关系较,N和SAIBK毒株亲缘关系最近。结合致病性等研究,证明该病毒为冠状病毒新变异株,对鸡和鸭均能感染致病的冠状病毒为首次发现,命名为鸭源性冠状病毒ZZ2004。 ②完成p30蛋白基因研究。测定p30蛋白N末端氨基酸序列,翻译成DNA序列与测定的基因组序列比较,预测为M基因。克隆M基因,构建MpFastBacHTa和MBacmid DNA。将MBacmid DNA转染sf9细胞,培养后,收集sf9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SDS-PAGE表明,感染重组杆状病毒的细胞裂解液中在31kDa附近有蛋白条带, sf9细胞和感染bacmid质粒的sf9细胞裂解液中未见此条带。纯化表达蛋白,测定其N末端氨基酸序列,与p30进行比较,证实p30蛋白为M蛋白,位于ZZ2004毒株基因组的24510~25190位置。浓缩纯化的M表达蛋白,制备抗体,进行鸡胚中和试验和ELISA,表明抗M蛋白抗体不能中和ZZ2004毒株的致病作用,但能作为ELISA检测抗体。用100倍浓缩的M表达蛋白经尿囊腔接种10日龄SPF鸡胚,结果表明M蛋白对SPF鸡胚无致病作用,不具有毒性。 ③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2篇;主编出版《家禽免疫抑制病》著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授权2项;培养博士3名、硕士15名,青年骨干教师5名;7人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4
  • 0
  • 0
  • 0
  • 1
相关项目
刘兴友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