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性疾病,临床特征和病程演变具有高度异质性。造血细胞端粒过度缩短可能是导致MDS患者基因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而引起MDS细胞遗传学改变、异常免疫表型和病态造血,并发生疾病进展和急性白血病转化。为证实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观察不同造血细胞端粒长度在病程演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本课题拟1.应用流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MDS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不同细胞亚群(干细胞、粒细胞、T和B淋巴细胞)的端粒长度,筛选端粒变化与病程演变关系密切的细胞亚群;2.以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分类;3.定期随诊、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4.统计学分析不同细胞亚群端粒长度与患者上述临床特征及病情进展和生存的关系,筛选临床可行的病情预测指标。根据本研究结果,确立后续寻找端粒缩短机制的研究方向。
myelodyaplastic syndromes;telomere length;cell subgroup;immunophenotype;cytogenetics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性疾病,临床特征和病程演变具有高度异质性。造血细胞端粒过度缩短可能是导致MDS患者基因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流式-荧光原位杂交(Flow-FISH)技术可以实现针对骨髓中不同细胞亚群进行端粒长度检测的目的。同时,在患者众多临床特征中筛选出具有预后意义的因素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本课题 1.筛选出耐热荧光,确定杂交与热变性的步骤,观察热变性对血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的影响,摸索出了可靠的Flow-FISH的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 2.选用人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细胞株Molt-4作为端粒长度检测的内对照细胞,并对其遗传学进行了鉴定,明确了该细胞株的DNA指数和端粒长度恒定,满足检测要求; 3. 标记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热变性细胞后与端粒探针杂交、核酸复染,再通过四色流式细胞术对系列特异性细胞进行分析,即应用Flow-FISH技术分别检测MDS患者骨髓中不同细胞亚群(干细胞、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相对端粒长度,MDS骨髓CD34+细胞端粒长度显著缩短,且缩短程度与疾病进展相关; 4.回顾性分析了111例低危MDS患者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显示部分患者骨髓CD34+细胞出现CD45表达增强、CD34表达聚集和跨系列表达CD7,且后两者是患者生存的负性因素; 5.观察255例具有外周血细胞减少且骨髓原始细胞<5%患者的骨髓髓系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显示髓系免疫表型异常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形态学病态造血检出率; 6.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对一例具有罕见染色体核型异常的MDS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水平的验证。 借助本课题的资助,发表论著2篇、已录用论著1篇、已交版面费论著1篇、已修稿论著1篇,发表综述2篇、已录用综述1篇。正在撰写英文论著2篇、中文论著3篇、综述2篇。 依托本课题,项目负责人于于2011年被北京市卫生局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骨干”,2011年被评为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2012年被评为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系兼职副教授,2012年被评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 依托本课题,辅助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七年制硕士2名,均已毕业。做为导师,已招收硕士研究生3名、七年制硕士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