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中国经济密度空间格局与演化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中国经济密度空间格局与演化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071076
  • 申请代码:D01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沈体雁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经济密度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集聚程度的有效测度,而且已成为协调区域发展和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关键是要通过合理配置生产力,形成与国土空间相适应的国家经济密度格局。因此,在对区域经济总量、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经济密度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本课题试图采用两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手段,对我国经济密度分布特征进行多尺度、多维度和跨时段的系统研究,构建中国经济密度数据库,刻画中国经济密度分布特征,建立中国经济密度分布模型,校验不同地区的经济密度分布图谱,揭示我国经济密度分布的动力机制和政策效应,为从"经济密度"这一关键变量解释我国区域经济的集聚与分散规律提供新的特征事实,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经济集聚、制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结论摘要:

经济密度不仅是经济发展水平和集聚程度的重要测度,而且成为协调区域发展和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本课题采用两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手段,对我国经济密度分布特征进行多尺度、多维度和跨时段的系统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全国尺度上,中国的经济密度分布的总体特征表现出梯度化、圈层化、沿海化、多中心的特征。梯度化即由东到西呈递减趋势;圈层化围绕全国就业重心信阳市就业密度向四周衰减,且向东南方向的变化趁势远快于西北方向;沿海化表现为我国距海岸线200公里范围内的滨海地带,仅以全国9.98%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55%的就业人数;多中心即经济密度存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中心。2)区域尺度上,京津冀板块仍是以北京为首的京津石三大城市为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区;珠三角就业密度的核心区已形成了一个连片的就业密度带;长三角板块内上海市中心大团是最主要的就业中心,其余的中心小团均为次级就业中心;东北板块内沿着大城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轴线。四大板块就业空间的密集性均在增加,但是京津冀和珠三角在展布范围上有向核心区进一步缩小的趋势,长三角与东北地区展布范围在扩大。3)城市尺度上,选取板块内的重点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重点分析就业密度,区域密度函数的拟合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和广州均在多中心的城市就业空间结构下出现强中心化。4)探究我国经济密度分布的动力机制建立计量模型发现,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二三产业占GDP比重、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对就业密度有正向的影响,年末总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有负向的影响。面对我国经济密度持续增加,区域差距不断加大的现状,应大力提升经济密度核心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产业集聚。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4
  • 7
  • 0
  • 0
  • 0
期刊论文
沈体雁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