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不仅是我国原产、栽培历史久远的果树树种,而且是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治理及农民增收的先锋树种之一。在已对我国杏属植物种、变种、品种及伊犁野杏林的种类、分布及形态特征等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项目进一步利用BSA法筛选油杏基因AFLP标记,采用有性杂交与DNA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的办法,确定伊犁野杏林自交亲和性、苦仁及毛杏等性状的基因型,探讨栽培杏自交亲和、甜仁及油杏等基因的进化;利用SSR技术,探讨杏属9个种及13个变种的亲缘演化关系;综合采用有性杂交、胚抢救、SSR标记及形态鉴定等多项技术探讨紫杏及李梅杏的起源与演化;并以欧洲生态群为对照,探讨伊犁野杏林、华北生态群及和田、喀什、库车生态亚群等种下群体(居群)的遗传分化与遗传多样性,构建核心种质。研究结果不仅对于丰富果树起源演化理论以及杏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杏起源于我国进一步提供分子证据。
本项目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① 对中国杏种质资源华北、中亚和准噶尔-外伊犁三个主要的生态地理群520个品种(类型)单果重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自交不亲和、苦仁、毛杏以及离核等性状基因可能较原始,而自交亲和、甜仁、油杏及粘核等相对性状基因可能较进化;②通过杂交及杂种后代鉴定,表明紫杏起源于普通杏和樱桃李天然杂交,而李梅杏与李的进化趋同性可能较杏更近;③用8 对来自桃的SSR 引物研究了新疆伊犁河谷三个野杏居群81 个类型的群体遗传结构 ,结果表明,伊犁天山野杏依然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居群内;④以中国南疆库车、喀什和和田3个栽培杏群体的85个品种类型为试材,利用荧光标记AFLP对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喀什、和田三个亚群是相对独立的孟德尔群体,但同时存在部分基因交流;⑤利用荧光AFLP标记对准噶尔-伊犁生态群、中亚生态群、欧洲生态群和华北生态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初步认为,普通杏起源于新疆野杏,通过人为驯化,在新疆南部形成栽培杏中心,并形成中亚南疆栽培杏生态群,之后通过人为引种向东传播形成华北生态群,向西传播形成欧洲生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