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采用肝硬化形态学诊断的"金标准",可减少临床诊断漏诊率,使肝硬化的研究更真实、准确。本研究率先将形态学诊断的"金标准"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结合,将研究对象分为临床前代偿期、临床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进行分组研究。探讨在肝硬化的不同时期里,①中医证候、证候要素与肝窦毛细血管化的超微结构(肝窦、内皮细胞、基底膜的形成、星状细胞、枯否氏细胞等)、组织形态变化(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再生结节形成、肝腺泡结构的改变,vWF、LN免疫组化等)之间的关系;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肝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尤其是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医"瘀"(证候要素)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联系的基础是什么?力求①为我们认识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的内涵及疾病的本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②为我们今后评价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的疗效提供一个符合中医理论的、具有循证医学思想的客观依据。
morphological changes;histological changes;liver cirrhosis;;
本研究目前共收集150例病例,分别为92例肝硬化者(其中临床前期24例、临床代偿期47例、临床失代偿期21例),慢性肝病者16例,非肝病者42例。并对其中31例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与其相应的各个时期肝窦具体变化、对25例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与其组织形态及在疾病进展不同时期的演变情况进行对照分析、另对7例中西医治疗前后行二次肝脏大体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查的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中药、西药及中西药结合治疗对肝脏大体形态学及组织学的变化的影响,探讨出一定规律,发现 对31例不同时期肝病患者的研究中,从肝硬化各中医证型的窦周隙胶原纤维沉积程度看,窦周隙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在肝硬化各中医证型中严重程度为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可知在肝硬化组中医证型中,瘀血阻络证在肝硬化的中医证型演变过程中处于重要阶段,从机制上看窦周隙胶原纤维沉积与瘀血阻络证之间存在一种可能的内在联系,窦周隙胶原纤维沉积越严重,肝脏微循环障碍也越严重,在临床上则表现出瘀血阻络证的症状越严重,即窦周隙胶原纤维沉积程度与瘀血阻络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的表现。肝硬化各组的中医证型与窦周隙胶原纤维沉积程的关系与上述结果大致相同。 对25例中患者研究发现,① 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以瘀、郁为主,G1、G2为其主要的肝脏炎症程度分级评分,S4为其主要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评分,亦见部分未达到S4,小结节为其主要大体形态改变;②此组患者肝组织学活检诊断肝硬化存在一定的漏诊率(28.0%)。在本研究中,③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以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为主,正虚尚不明显,相应的肝脏炎症程度分级多分布在G1、G2,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评分主要为S4,部分未达到S4,大体形态改变以小结节为主。 对7例患者研究发现①经过积极适当的治疗,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大体结节形态可争取不变化或延缓进展,甚至部分可以有逆转;②三种治疗方法对乙肝肝硬化的治疗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各有所长中西药结合治疗在抗纤维化和抗炎方面效果较单用中药或西药治疗为优,西药治疗在抗炎方面可能较中药治疗效果为好,而中药治疗的抗肝纤维化效果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