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户及村庄调查为基础,分析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不同类型农村区域(如城郊、非农产业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据此着重通过建立数量模型,分析该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农地流转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及其机理。并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区域农产品市场发展以及农村弱势群体占地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建立推进农产品市场自由化,并实现农村土地合理占用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及相应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体系。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分析土地市场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不仅有利于通过土地市场调控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对于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调控与管理能力,而且对于推进土地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也具有理论意义。
在阐述农户土地流转运行行为机理的基础上,揭示了区域农地流转的土地利用响应变化机理,建立了农户土地流转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及基于农户意愿的二阶段Logistic模型,并以长三角地区上海奉贤区、南京溧水县、栖霞区、泰州兴化市、扬州宝应县、苏州常熟市的9镇16个村984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禀赋、农地经营收益、家庭非农收入比例、恩格尔系数等家庭资源配置及生活水平情况,以及其土地污染情况、居住地距离等级公路距离等,都是影响农地流转的重要因素。而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因素也存在差异性,即便是同样的因素,其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总体来看,农地流转率越高,越有更多的耕地转化为非耕地,乃至非农业生产用地,从而造成了耕地乃至基本农田的减少,而且同样的农地流转率所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率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模型结果表明,上海高于南京,南京高于泰州,这与上海市农地用于非种植业、非耕地乃至非农业用途的机率高存在密切关系。研究还揭示了农户土地流转对于妇女土地权益的影响,最后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提出了规范农户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