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VBNC )是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的一种新的生理特性,是指细菌处于不良环境中,细胞缩成球形,用常规方法培养时不能生长繁殖,但仍然是活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现已确知多种细菌(多数为G-病原菌)存在VBNC性质,但尚未见到"益生菌"存在此状态的报道。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在微生物生态学、流行病学及预防医学领域,还未曾见到应用细菌VBNC状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报道。故此,本项目受细菌VBNC状态的启发,应用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将细菌的这一特性引入益生菌的研究之中,旨在拓展细菌VBNC的研究范围和有VBNC细菌的种类,探索益生菌VBNC状态的诱导-复苏机制,为动物益生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找到一种生产工艺简便、成本低、保存期长的方法,从而为研制新型实用的防病治病的益生菌活菌制剂开辟一条新径。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至今,一直是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微生物生态学以及检验检疫方面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VBNC病原菌在不良环境中,不但丧失了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能力,而且还具有致病性,成为逃避检测的隐性传染源,对周围环境及人类安全构成威胁。目前,国内外对VBNC研究多集中上述领域,范围狭窄且涉及的细菌种类有限。现已确知,至少有40多种细菌存在VBNC状态,但尚未见到益生菌存在此状态的报道。为了补充、扩大具有该状态的细菌种类与数量,阐明发生机制,本研究以益生菌为研究对象,首先筛选确定了诱导因素;其次利用平板计数、吖啶橙和LIVE/DEAD试剂荧光染色以及流式细胞仪等进行了检测与观察;再次对VBNC细菌进行了复苏;最后又利用DD-RTPCR技术,获得了细菌在两种状态所表达的差异基因,探讨了VBNC的发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等)均具有VBNC状态;Tween-80可将处于VBNC状态的益生菌恢复为可培养状态,实现复苏;VBNC益生菌抗不良环境能力强,利于提高雏鸡生长、免疫等生物性能;细菌VBNC状态发生与23s核糖体RNA基因密切相关。